入选介绍:1984年,国务院批准黄岛区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青黄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,但被胶州湾阻隔为东西两岸,交通须绕行胶州湾或通过海上轮渡,十分不便。1993年,青岛市政府提出“北桥南隧,先桥后隧”的建设方案,由于缺乏系统研究,跨海通道建设将近10年没有实质性进展。2006年12月,青岛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经过长期论证、科学决策和国家发改委核准后正式启动建设。2011年6月,青岛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同日建成开通,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和第三长海底隧道。胶州湾跨海通道建设是影响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、城市布局、交通规划和人民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决策,“一桥一隧”的建成通车,使得青岛黄岛之间具备了“全天候”通行的条件,开启了东西两岸同城化时代,拉开了青岛市拥湾发展、构建“大青岛”的大幕,也为西海岸新区的加快崛起奠定了基础条件。2014年6月,经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跃升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,2017年青岛市经济总量跨入万亿俱乐部。
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项目是我院“十五”和“十一五”期间承担的前期咨询和评估项目。2003年,市政府对胶州湾湾口跨海通道桥、隧方案难以决策,委托我院进行科学论证,提出建议。我院联合国内多家专业机构,开展隧道预可行性研究和地质勘探论证,通过对跨海通道位置及桥、隧方案对比分析,研究、考察大量国内外跨海通道案例,认为隧道方案具有投入产出效益高,可保持湾口原有风貌,保证全天候通行等优势,推荐采用隧道方案。经过公众评选、市民听证等程序,获得市政府批复。该项目前期咨询被誉为科学论证、民主决策的典型案例,获国际fidic百年工程提名奖,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。
2006年,市交通委委托我院组织对胶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法人招标,我院先后完成跨海大桥财务多方案比选测算、bot总体运作方案、特许经营协议、交通量预测评估、招标文件编制等工作,经过市场公开招标,市交通委与山东省高速公司签订《青岛海湾大桥特许经营权协议》。该项目是当时国内公开招标完成的最大的bot项目,在引入市场机制、推进ppp模式、社会资本选择、交易结构设计、回报机制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,入选国家发改委ppp典型案例。(完)